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6集课程复讲 |
陈红学长 |
|
《弟子规》第26集
学习提纲:
1、“斗闹场,绝勿进,邪僻事,绝勿问。”最根本是要让孩子从小懂得是非善恶的判断。并要做到“禁于未发之谓豫”。教育的预防法。
2、“将入门,问孰存”,礼貌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。延伸讲要做到爱屋及乌。关心他的家人。才能一团和气。“将上堂,声必扬”要注重自己的名节和信誉。
3、“人问谁,对以名,吾与我,不分明”这是从细微处替人着想,在对应当中不让对方着急。
4、“用人物,须明求,倘不问,即为偷”。不能见人东西好,就拿来占为己有。用任何人的东西上,都要事先征得别人的同意,否则就和小偷没什么两样。
学习内容:
1、“斗闹场,绝勿进”最根本是要让孩子从小懂得是非善恶的判断。并要做到“禁于未发之谓豫”。教育的预防法。
【故事一】有位老师,在孩子一、二岁的时候,带他出去,看到一些声色场所或是打电动玩具的地方,就和这个孩子讲,这些地方不好,会染污人,让人学坏。绝对不能进。相信这个孩子长大以后,绝对不会去进这些地方。因为他已经先入为主了。【故事二】在深圳,有群学经典一、二年的孩子,有一天老师想了解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,就问他们,什么是好心?什么是坏心?这些孩子一一作答。从这些答案中,可以看出,这些孩子心中都有一把善恶分明的尺子。而且还会观照到自己的存心,甚至还会结合生活来体会一些道理。这样的孩子再熏习个三、五年,德行的根就会扎稳了。所以与其担心孩子将来会接触不好的环境、遇到不好的朋友。不如从小培养孩子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。这样做家长的才能真正的高枕无忧。所以投资报酬率要会算。“邪僻事,绝勿问”父母要保护好孩子,不能受到电视等不良环境的染污。比如象恐怖片就不适合让孩子看,对人生没帮助,孩子看了又不敢睡觉,简直就是花钱买罪受。所以可以引导孩子从事一些健康的娱乐,比如爬爬山或者露营等,既长养孩子爱护大自然的心,又能让孩子从中历练意志力。
2、“将入门,问孰存”,礼貌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。延伸讲要做到爱屋及乌,关心他的家人。才能一团和气。“将上堂,声必扬”要注重自己的名节和信誉。
当你要进别人的房间前,一定要先敲门。征得别人的同意方进去。因为假如别人正在里面忙,又不方便你进来,你不敲门就直接冲进去,就显得非常冒失。所以处处要懂礼。延伸讲,你和朋友交往,你也要让他的家人对你很放心。比如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家庭情况。假如他有个姐姐,在哪儿工作?父母身体状况如何?父母爱吃什么水果?你听这些要有心啊!假如有机会去他们家,你就可以买一些他父母爱吃的东西,那他的家人也会非常欢喜, 觉得你很有心,我的孩子和你相交往,我也会很放心。【故事三】蔡老师在大陆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,是一对夫妻。一次他们约好要去放生,蔡老师就想,应该先到他们家拜访一下他的父母才好,于是就买了一篮子苹果。见了老人家,老人家非常客气,也很替人着想,说你们年轻人有事,赶快去忙吧!当天晚上,他这位朋友就打电话给蔡老师说,我父母要请你吃饭,而且专门为你准备了素食。也由于这餐饭的因缘,彼此的距离拉近了。吃完饭后这位朋友就向他父母介绍说蔡老师是做国学启蒙的,刚好他母亲再带他妹妹的小孩,所以就教育的问题聊了起来。蔡老师就说,夹菜先给谁夹,他的母亲听了就说,哦,对噢!再提到教育小孩要恩威并施。他母亲也表示很认同。这时他的朋友就和他母亲说,早就跟你讲过了,你都不听。所以我们从中也体会了一个道理。叫“易子而教”。就是你要有一群和你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,当你的话孩子听多了,会很忽略的时候,可能你的朋友也这样讲,孩子一听,啊!原来叔叔也这么说,他就会认可了。所以这也是教孩子的一种方法。【故事四】有一位老师有一天问学生,假如你们有一个亿,你们要做什么?其中一个孩子讲我要做四件事。第一件事,要盖一所学校,让圣贤的文化传承下去。第二件事,要盖一所医院,让更多苦难的人能得以救治。第三,要建立一个大爱电视台,瞬间将圣贤的教诲向全世界传递。第四,要当蔡老师。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,不是因为这个孩子优秀,而是他的环境好,他所接触的人,都是这个态度,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这个观念。但是他的妈妈听了以后,很有敏感度,打一通电话给他的儿子说,你的四个愿望很好,不过,不必等到有一个亿的时候才做,那蔡老师有没有一亿?所以引导孩子不要发空愿,要引回到当下,要好好充实自己。“将上堂,声必扬”进到房间没看到人,要先问一声,有人在吗?不要私自进去,假如人家东西不见了,刚好又看到你从里面出来,那你就百口莫辩。所以要注意自己的名节和信誉。
3、“人问谁,对以名,吾与我,不分明”这是从细微处替人着想,在对应当中不让对方着急。
比如打电话,喂,你好!请问哪一位?你要回答名字,我是XXX.,不能说是我啦!你不知道了吗?你把我忘了吗?可能这时人家又在忙,你在这兜圈子,让人家很紧张。就很失礼了。还有小孩在按电铃的时候,人家问谁啊!也要回答名字,不能说我啦!
4、“用人物,须明求,倘不问,即为偷”。不能见人东西好,就拿来占为己有。用任何人的东西上,都要事先征得别人的同意,否则就和小偷没什么两样。
【故事五】有一对姐妹,有一天妹妹哭着去找妈妈说,姐姐骂我,她妈妈正在炒菜,就不急不徐地问,姐姐为什么骂你?小女孩说,我拿了姐姐的玩具,没和她讲。这位妈妈就说,用人物,小女孩说,须明求,妈妈说,倘不问,小女孩说,即为偷。当说到偷字,小女孩就啊!哭了,我不要当小偷。所以教育孩子要和她有共同的语言。这就很好沟通。还有,用人家的东西,你可不能拿起东西就说,这个我用一下,比如笔,而是主人欢喜拿哪一支给我们,我们就用哪一支。
经典句:
1、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。 2、斗闹场,绝勿进,邪僻事,绝勿问。 3、禁于未发之谓豫。 4、教人之善勿太高。 5、见人善,即思齐。 6、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 7、人理得,心才会安。 8、恩欲报,怨欲忘。 9、己有能,勿自私。 10、事死者,如事生。 11、怕吃苦,吃一辈子苦,不怕吃苦,吃一阵子苦。 12、勿畏难。 13、舜何人也?予何人也?有为者亦若是。 14、己所不欲施于人是坏心。 15、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 16、学如斜坡骑车,不进则退。 17、倘俺饰,增一辜。 18、将入门,问孰存,将上堂,声必扬,人问谁,对以名。吾与我,不分明。用人物,须明求,倘不问,即为偷。借人物,及时还,后有急,借不难。 19、门当户对。 20、见面三分情。 21、此时无声胜有声。 22、一默如万雷。 23、易子而教。 24、登天难,求人难。 25、诚者,物之终始。不诚,无物。 26、至诚如神。
末学:陈红 2012、9、6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